我们可以赌国运,但不应该赌自己的命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秦朔朋友圈 Author 秦朔朋友圈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 l qspyq2015
原标题:
秦圈五周年
山河无尽,万里初心
01 忆湄:活在2020
2020年1月1日,我在秦圈写过一篇《活在2020》。当时我写道,2019年是“史上最难”,而2020年明显是一个希望,虽然我们不知道那希望是什么。当时的我把这个所谓“乌卡时代”(VUCA)所有的非分之想都算了一遍,都没算出一个月之后全世界开始悄悄大流行的新冠。我们以为2019年是“史上最难”,没料到2020简直是对2019的一次降维打击。
我们都知道,人生其实是一连串的偶然。年轻半岁的时候,你不会料到如今口罩开始和手机平起平坐,一起成为人体的外挂器官;年轻十岁的时候,你可能也不会料到今天的自己会身处某座城市,从事某项事业。
但2020让我觉得,人生不是一连串的偶然,因为要叠加上这个如此偶然的时代,人生是一连串偶然的平方。
活在2020是什么感受?有人说,糟得很匀称,超越了季节和时间;有人说,每年福布斯推的30under30(30岁以下30人)榜单或许今年可以改成30under31,因为这一年大家都把“作为”放在了“活着”之后;美国的科技公司开始永久WFH(work from home),中国更多的明星企业会经历明枪暗箭,多数人的人生自由度开始折戟沉沙。当然,以上被按下暂停键的人生或许已经称得上幸运,不幸的人已经被按下了终止键。
但是,这也可能是我们最有所谓“历史感”的一年,这场全人类的灾难必定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们真真切切地和它打过招呼。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运动和自然灾害的这一代青年来说,这次他们终于看到了这个世界露出的獠牙,所有你以为平常的东西都可能会失去,所谓“风霜刀剑”“身不由己”都不再是历史小说里渲染气氛的词语,它们是你每天要面对的“新常态”。
面对如此“新常态”,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其实人不经历艰难困苦并非什么好事,见识会浅薄,思想会贫瘠,生命力也会受损,因为到最后你终会明白,快乐并不是人生的主旋律,人活世上都不会那么“爽”,能长久的东西也都没那么“爽”。与其徒然地去追求快乐,世人更应当认清自我,做到最好,成为能在任何危机中都可以倚靠的自己。
好消息是,2020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我们快把这年熬出头了;但坏消息是,2021未必真的会好起来。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如果你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也许你还可以再往前走一点。
02 刘子:乡村问题,与你有关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忠诚的有思想的公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秦朔朋友圈的周围,也许就聚集着这样一些公民。
公民,对应的是权利和义务。该是你的权利,就应当去追寻和捍卫,该是你的义务,就应该去承担和推动。而当下中国流行的,更多是娱乐主义、键盘侠、打酱油,要什么权利?你随便拿去;有什么义务?别人的事关我什么事。
如果这么说,乡村问题,确实不关大家的事。真是这样吗?
时间有限,我只说两个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从数字上来说,人们变得比以前更富有,但环顾社会,看看自己,又都发现自己和生活好像并没有变得更好。为什么?
如果只有一些人这么认为,那还是他们自己的事儿,但当许多人都这么觉得的时候,就是这个社会和时代出了问题。
总体来说,中国的近现代史,本质上是学习西方的历史,学习西方文明模式下的城市化、工业化、商品经济、民主、法治、科学、生活方式等等。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今天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西方。
一方面自豪满满,但有点太满,比如心里装的东西太满了,就有点乱了;另一方面,回头一看,别人的东西是学到手了,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又都丢得差不多了。
所以人们越往前走,越觉得心里不踏实。我们开始怀念以前,比如以前的东西看起来没这么花里胡哨,但是好用耐用;以前的人们没这么聪明,但是重感情、信得过;以前我们虽然没现在有钱,但一想,以前很多地方根本就不用钱……
这么多“以前”加起来,就是传统。这些传统去哪里找?城市肯定不行,城市即使还有一点传统的东西,也被商业包装成现代的东西而且卖出了好价格。
像这样,当你思而不得,也就有了“乡愁”。显然,这份乡愁,不仅是关于地理上的故乡,也是这个时代导致的“时代乡愁”。
所以“乡愁”其实是每个人都有,只有尊重、化解这份骨子里的“乡愁”,人们和整个社会,才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前进,否则,迟早要精神分裂,“合久必分”。
那么这份“乡愁”如何化解?自然,只能将目光投向传统,以及还传承着传统的乡土社会。
第二个问题是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两年形势不好,很多朋友经常有事没事凑在一起想出路、谈出路,但大多数人,都没找到好出路。
怎么办?
个人的出路靠个人,但群体的出路,只能靠时代和国家。
八十年代的民营化,九十年代的制造业,新世纪开启的房地产和大基建,二零一零年代的移动互联网,都是面向大众开放的时代风口和国家风口。那么,下一个大规模的、普通老百姓能参与的“时代风口”在哪里?
制造业、房地产产能过剩,大基建拉动越来越难,高端制造、高科技又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参与的……那么,既能承载时代使命,又能惠及众多普通老百姓的下一个点在哪里?
我觉得,是时候将目光转向乡村了。
一方面,时代发展到今天,城市的、工业的、市场的东西已经走在前面,而要走得更踏实,必须回过头去补乡村短板;另一方面,乡下人口多、空间大、资源多、起点低,一旦找到好办法,把乡村这把火烧起来,投入产出比会很高,而且能烧很多年!
事实上,国家层面这几年也在将很多政策的、财力的、人力物力的重心慢慢转向乡村。从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近期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一直在高举高打。
同时,我们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城市债台高筑,要再举债、融资也很难,真正有钱而且肯花钱的,是一些发达地区的乡镇政府乃至村级政府,尤其是涉及三农的领域,政府还是很舍得花钱的。
乡村的问题,在于当前政府、市场、社会都还没找到像城市一样发展的好模式,但这也正是机会所在。当然,这很复杂,以后有机会再与各位探讨。
所以,不仅是从人文上还是现实中,乡村问题都值得大家好好关注。
03 梁云风:内循环与楼市
2015年11月,我到上海第一次和秦老师见面,到现在差不多四年半的时间了,我一直都和大家在一起。
今天我的主题是“内循环与楼市”。我在最近的一年半时间,写的最多的题材一直是房地产。其实我以前在秦圈的写作面非常广,时评、科技、社会、经济、房产,只要是读者需要的,我都能写,而且写得很快。
这一方面和我之前的职业有关,我以前在报纸做了三年的采编,那个时候出快稿,经常是采访后回去一两个小时就交稿。但今天回想起来,当年还是年轻。今天和大家说当初是多面手,其实并不自豪。一个人得自大到什么程度,才会觉得自己什么样的题材都能把握呢?
2016年9月,秦老师带我参加腾讯在福州举办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途中秦老师给过我两条建议,一是要有敬畏之心;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我开始梳理自己的写作边界,恰好2017年秦老师推荐我参加一个房地产行业非常有影响力的高级研修班,我跟班学习了近一年时间,也结识了很多地产圈的朋友,这之后,我逐渐将自己的兴趣转向地产行业。
深入了解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之后,我对秦老师提出来的敬畏之心更加笃定——我们需要敬畏市场,敬畏规律,更需要敬畏不确定性。
今天提经济内循环,在一年前是很不可思议的,经济内循环,意味着传统的出口大门已经柴扉半掩。虽然中美关系磕碰早已有之,但谁也无法预测,疫情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如此之快。
这就是市场和不确定性。
从2017年初开始,我每年都会在开年的时候写今年的房地产行情大概会怎么走,上半年会怎么样;年中的时候,又会写下半年会怎么样。回过头来看,大方向可能不会差太远,但具体来看,真正实现的很少。
预测都是基于现有的信息与逻辑,但逻辑的推演永远无法超越不确定性。别看有些大咖在年底演讲中说自己预测得多准,其实大趋势大家都看得到,至于具体的细节大多是马后炮。
现在提经济内循环,我在最近的文章中也提出,按照逻辑,内循环与房价的上涨绝对是相悖的,因为内循环需要激活消费,而房价的上涨绝对是对消费有挤压效应的,所以如果中央要提内循环,就必须抑制房价,至少不能让房价继续上涨。而如果房价没有了上涨的预期,投资就失去了意义。
这个时候,房地产行业还值得投资吗?
所以还是回到以前秦老师谈到的两点,一是要有敬畏之心,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如果我们在今天这个时间点进入楼市,一定要问清楚自己几个问题,你对这个市场了不了解?你是投资还是刚需?楼市是不是最适合你的投资赛道,很多人曾经加杠杆买房获得巨额财富,适不适合你?
当然,我们相信中国的经济必将向上,这是国运走向。但具体来看,还有没有螺旋式上升呢?
如果你对市场有敬畏之心,如果你对自己买房的需求定位清晰,那么你就会明白,买房不是赌,我们可以赌国运,但不应该赌自己的命运。
04 睿愚:观察世界,记录思考,保持谦卑
首先要感谢秦老师打造了秦朔朋友圈这个思想平台,让我们有幸与百万读者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秦老师在一财的时候,我时有投稿,作为总编辑,秦老师竟然每信必复。但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2017年4月,在浦东机场,我幸运地邂逅了秦老师,当时我正要离开上海,要回老家山东日照发展。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从南方到北方,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我没有沉沦没有低迷,灵魂没有无处安放,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有做自媒体。
一方面,我要以主人翁的心态、奋斗者的姿态建设我的家乡;另一方面,我作为一名泛财经自媒体创作者,又有着观察家乡风土人情、经济社会运行的观察者心态,家乡的一切对我这个归乡的游子而言,又充满了重新认知的喜悦和好奇,我在观察,在比较,在思考,在记述。
一线城市跟四线城市大不同,体制外跟体制内大不同,南方文化跟北方文化大不同,漂泊在外打工跟在家乡干事创业也大不同,回家乡这三年,对我的影响和触动特别大。
在家乡身处其中的经历和观察,跟我在上海的时候对家乡的想象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常常想起毕淑敏的一句话,我们出生的时候都是小蝌蚪,长大了都变成了井底之蛙。
我理解的井,既有地域的局限,又有时代的局限,还有信息和资源的局限。
不同国度不同城市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行为模式,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掌握不同信息和资源的人们,也难以真正做到互相理解彼此认同。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里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你看这场疫情,就引发了不少割席事件。
所以世界不是平的,而是遍布“深井”。
人类社会的隔阂一直有,以前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大家交流、交往、交易很少;后来有了公路铁路,有了汽车飞机,但隔阂没有消除,所以有了一战二战和冷战;现在有了互联网,即时通讯,随时交流,然而依然消除不了人与人的隔阂,种族与种族的隔阂。只因为一切隔阂的根源是我们人人都在自己的井里。风月并不同天,身受却无同感。
因为在井里,有约束,有限制,信息不可能对称,所以我们的认知都是片面的,都是局限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写到,在我年纪尚轻、阅历尚浅的那些年里,父亲曾给过我一句忠告: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二十年前,我们想象不到现在的社会,是因为我们年少无知;现在,我们也很难想象出二十年后的社会,是因为我们有了成见和偏见。知识、经验和阅历既成就了我们,也制约了我们。
别说对未来的预判了,就是对当下,对于当事人,还有那么多罗生门事件。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杜兰特夫妇花了50年时间,写了1500万字,完成了一部气势恢宏的《世界文明史》。然而1968年的时候,杜兰特夫妇又出了一本小书,叫《历史的教训》。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对历史学的评价并不高。杜兰特夫妇写道:“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他们这种坦诚的态度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一个学者的视野越是开阔,他的观点就越会谦卑。
牛顿晚年时说过,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捡石子的小孩。
他并非是在假装谦虚,而是在感叹自己的一生。牛顿穷尽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
今天早上在朋友圈里看到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的一句话,深以为然,他说,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程度,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知识。
我的笔名睿愚,取自《孔子家语》:聪明睿智,守之以愚。乔布斯也说过,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永保谦卑之心,是我这三年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谨以此与大家共勉。祝愿我们都能成为睿智又谦卑的智者。
05 冀田:金融揭示的完美世界
我叫冀田,冀田是真名,不是笔名,我爸姓冀,我妈姓田。
我主要写投资,写投资比做投资,风险更高。生怕写错了,误导读者。
言归正传,按我的习惯,先给大家看图。
图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寻找市场规律。这是两张非常奇怪的图。
实线是价值股和成长股表现的差值。低估值、高股息率的价值股在疫情后一直落后于高估值的科技股这些成长股。这条线越往上,说明价值股涨势比成长股好,越往下说明价值股越差。今年疫情爆发后,成长股大幅超越价值股,和巴菲特对着干就可以赚钱。
如果看另外一张图,在2008金融危机前的一段时间,价值股一直超越成长股。这没什么奇怪,奇怪的是,这条差值线和油价走势(虚线)恰恰相反,像是一个镜像。是巧合还是有内在逻辑?
一个解释是,油价是旧世界价值股的底层基础,石油是价值股的成本,所以价值股和油价走势恰好是反的。那么为什么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价值股更便宜了,油价更低了,但人们却更喜欢成长股了呢?
我想,一个原因可能是,价值股是旧世界已经固化了的利益格局的佼佼者,旧世界的危机发生后,人们急迫地渴望新世界,渴望新的秩序的建造者和获益者,渴望逃离,喜欢希望。哪怕是虚幻的希望。因为希望,资金疯狂抛弃价值股,涌入成长股。
如果说石油决定了旧世界价值股的走势,什么会决定互联网虚拟新世界的走势呢?互联网需要流量,话题越多,流量越大。每个黑天鹅都是大流量。
“完美”的是,今年这么多黑天鹅,恰好利好虚拟世界。扰乱旧世界的黑天鹅,正在成就新世界。关掉一扇门的时候,另一扇门就在关掉的地方,也奇妙地被打开了。所以,大家不用过度担心这个世界发生的这些让人揪心的话题和冲突,他们都会是长河中的阵痛,冥冥之中,世界一定会用上帝般完美的设计让我们变得更好。
06 悟00000空: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和大家聊聊任正非吧。
我和老任有几面之缘,不确定他是否还记得我,有两年多没有拜访他了。这两年他在风口浪尖上struggle,struggle这个英文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奋斗,二是挣扎。我想这两点老任都有。从来没有一个企业家做了这么大贡献却落得这样两头里外不是。
美国人觉得他是中国军方代理人。其实老任当年就是个普通的工程兵而已,退伍后工作、创业,和军方没有任何关系。
早年华为成长在刀锋边缘,常常发不出工资。老员工回忆说,好几次准备走人了,忽然HR跑来说,大家别走了别走了,老板又弄到一笔钱。为了弄钱,老任到处奔走告求,有一次在一个银行放贷员家门口等了整整一晚上,人家就是不见。还有一次他急得差点跳楼。后来还动过两次癌症手术,得过两次严重的抑郁症,经常想要自杀。他要真有军方背景,那这苦肉计也太苦些了。
然而现在连一些中国人都怀疑他有军方背景,还有不少人认为华为是央企。民企怎么可能做到行业的世界第一呢?通讯设备这么重要的行业,怎么可能对民企开放呢?
其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当年通讯设备行业就是开放的,对外资、对民企都开放,据说也是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当时通讯市场上有八个国家的九种不同制式,人称“八国九制”。中国人自己的公司大浪淘沙下来剩了四家大的——“巨大中华”。最终华为屹立不倒,一家独大。有意思的是,“巨大中华”的“巨大中”那三家倒真的都是国企出身,只有华为是全部由员工持股的民营企业。
在华为这个民企面前,倒得外企、国企有点多,有点快。连老任自己都看得胆战心惊,不停地问: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可见只要开放市场,不需要特殊扶持,民企是可以做出世界第一的公司的。
最近芯片大战,一方面美国在把华为往死里整,而另一方面中国有人骂任正非是“大骗子”。2003年的汉芯骗局让这些人看谁都像骗子了。他们问,你老任不是说有备胎的吗,怎么又成绝版了?其实老任说的备胎是指,华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了高端芯片的设计能力,并不是指制造能力。
众所周知,芯片制造是一个投入十分巨大的环节,华为没有涉及,也从来没有号称涉及,都是代工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美国的制裁进一步升级,不仅美国公司不能和华为做生意了,但凡用到美国技术的其他所有公司都不许和华为做生意。这样,台积电等代工厂也不能为华为生产芯片了,连中芯国际都羞答答地表示要与华为划清界限。
代工本来是游戏规则中给定的一个条件。没想到美国一下子掀翻桌子不玩了,也不允许别人和你玩。这是始料不及的。所谓paradigm shift,就是范式反转,实际上也就是大变局。
好比一个人对你说,白天有阳光肯定看得见。可是没想到碰到了日全食,你能说他是个大骗子吗?可是现在有人就是以这个歪逻辑在骂老任是骗子。
如果老任能够预见到现在的日全食,不知他当年还会不会选择走这条路,千辛万苦走到了无人区,高处不胜寒,成为中美历史对决的祭品、牺牲品、筹码。
对这个问题,老任2011年的一篇文章也许已经做出了回答,在文章结尾他说:“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过太平洋,流过印度洋,……不回头。” 一段豪迈又无奈的话,一个生逢其时又生不逢时的人物!
07 Irene Zhou:在不确定性中努力接近真相
我的主业是一名财经记者,覆盖银行、金融市场交易、大资管、外资格局等。
如何接近事实真相?靠的是日积月累不断的采访,不断接近最贴近真相的人,而在今天,还必须要有一个“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的心态和视野。
当前的世界太过纷繁复杂,我们身处极端的不确定性中,且极多的信息又是难以获取的,因此“接近真相”这一新闻准则甚至成了一种挑战。作为一名专业的覆盖海内外金融市场交易的财经记者,“接近真相”是我写作时的准则,有专业领域的“常识”也很重要。
这里有几个简单的案例,是关于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下的金融领域的“真相”或“常识”:
1、切断美元?
“美元霸权”一直都是个看似无解的问题。假设美国不让中资银行清算美元,中国反击不让美资银行用港元和人民币,那么全球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不能互相使用货币,全球衰退必然会发生,银行间会互相违约,中资机构无法偿还美元债券,而中资银行可是比当年的雷曼兄弟大无数倍,这必然会造成市场巨震。
因此,所谓的“美元制裁”并非想用就用。即使是对于俄罗斯,美国在“美元制裁”方面也很克制。毕竟中俄的体量远远不是伊朗那样的体量。制裁中俄不仅会导致市场大波动,还会导致区域性的去美元化,对美元并不利。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最近关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是美国实施金融制裁的重要利器”的讨论声不断。不少人认为SWIFT是一个受美国控制的跨境支付系统,控制了全球80%以上的跨境支付。
但事实上,SWIFT是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中立性国际组织。它也不是支付清算机构,而是一个标准化的报文传输机构,即金融机构间进行金融信息传递的通道,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支付机构之间的信息传输,包括支付指令、信息确认等均是通过SWIFT报文完成。
但是,SWIFT并不对银行账户做任何划拨,因为这属于清算和结算业务,这在不同的国家由不同的系统来完成。SWIFT最大的竞争力是其高效的全球网络,但也并非完全不可取代。SWIFT通过连入其系统的全球200多家代理行网络,传递的是金融报文而非资金。
2、港元崩溃?
前两个月,“港元大跌论”“港元对美元脱钩”充斥了外媒和不少自媒体。但事实却大相径庭,这几个月来,港元对美元维持强势,紧紧贴在了7.75强方汇兑保证附近,引得香港金管局还要入场干预,让港元不要那么强。
有专业常识的人就不会在恐慌情绪中被上述揣测带偏。且不论香港金管局坐拥4410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位列全球第八,而货币基础才220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早年香港本地经济活动的占比高、对港元影响固然大,但过去多年来,这已经无足轻重。
当前香港对中国内地的出口占香港总商品出口的55%,较2000年前后的45%大幅上升。同时,香港出口美国的份额则从2000年的16%下降到7.7%;再如,单是港股市场,目前中资银行和企业占据港股上市公司市值的70%,这一占比还将随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进一步扩大,而这些活动吸引的资金流入将超过任何香港本地流量。安永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接近6成数量的新股来自中国内地,筹资额占总额的96%。鉴于ADR(在美中概股)和相应港股之间随时可互相转换,因此当前机构对持有ADR的担忧下降,受到港股市场欢迎的二次上市企业也提振了ADR的股价。
因此港元可能仍是港元,但实则将更像一种类似人民币的中国货币。而且要来中国内地抢购高收益的股、债的外资都会通过香港的“互联互通”机制,因此用一些香港交易员的话来说,香港作为中国内地和全球的金融走廊(financial corridor)角色会强化而非削弱。
3、外资搬出香港?
还有人说什么外资机构要彻底从香港搬到新加坡。但要知道,众多外资机构一直以来都在亚太地区采取新加坡、香港“双总部”(twin hub)模式,本来就各有分工。一位欧洲金融机构负责人亲口说——新加坡和香港这两大亚太区金融中心对外资机构都非常重要,并非互为“对冲策略”(hedging strategy),将维持“双总部”的成长战略。
新加坡在财富管理方面维持一贯的优势,其法律制度完善、背靠东南亚并管理着约3.5万亿新币的资产,新加坡近几年不断巩固其作为亚洲“财资中心”的地位,众多信托、家族办公室聚集于此;与此同时,香港的资本市场更为活跃、流动性强,并将持续作为中国内地通往全球的“金融走廊”。
未来,摩擦、对峙固然可能成为常态化、结构性的问题,但也要看清,中国并不再是十多年前的那个中国,世界格局也已然不同,而我们所认为的真相也可能另有真相。
08 黄凡:后疫情时代,该如何管好自己的钱袋子?
我在秦朔朋友圈也写了快五年了,核心思想一直是价值投资的三字经——“选、等、守”,具体来讲就是:选好公司,等合理价格,坚守长期投资。
怎么选好公司呢?有个简单的思路是,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东西,比如酱油、空调、常用的app等等。那什么是合理价格?也有个简单的思路,你用投资实业的思路去投资股票,看如果是你自己去经营,假设市盈率是5倍的话,那你看看你自己运营五年能不能收回成本。至于守呢?真正的价值投资者都会一直持有。
在具体操作中,“选、等、守”,一个比一个难,不容易做到的。每一个都考验自己。要做好投资是不容易的,投资常胜将军只是一个传说。我们要承认,错误和失败都是投资理财的一部分。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类别,只有永恒的周期。
此外,投资品的具体走势是不可测的,把事件放在探讨如何有效应付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更有价值。
后疫情时代,投资理财有三不原则:
1、不加杠杆,拒绝冒险。
面对投资市场的种种“不确定性”,加杠杆投资无异于“举着火把走过炸药库”,即使侥幸没有引爆炸药,也不能改变这种行为的愚蠢。
2、不随大流,远离羊群。
在股神的投资组合中,“现金”一直保持着不低的比例,这让他有足够的腾挪空间来应对含本轮疫情在内的各种突发系统性风险。但也一如既往被人嘲笑“巴神老矣,尚能饭否?”
3、不熟不做,坚持简单。
如果你不懂某个产品,就不要购买。如果你没有完全理解某个策略,就不要采用。如果投资成本过高,就去寻找更便宜的其他选项,或者干脆略过。
后疫情时代,投资理财也有三要:
1、要正确认识自己
谦卑下来,认识自己在投资理财专业知识的不足,以及人性弱点,就能让我们站上投资理财成功的起跑线。
2、要坚持等待忍耐
“价值投资”的方法 :“选、等、守”。选取好行业,好公司;耐心等合理价买入;坚守做长期打算。
3、要做好资产配置
进攻型的股票类资产+防守型的债券类资产。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就持有沪深300加中证500。
09 过蝈:一个房地产从业人员的迷茫
大家好,我是过蝈,从2016年开始在秦朔朋友圈,写房地产、城市化相关的内容。本来我准备讲的主题是《美的城市,美的楼市》,但刚才前面几位对经济的思考,触发了我,于是我抛下原来的题目,谈谈真实的感受。
首先,和那些所谓的房产“专家”、大V不一样的是,我的文章不会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房产这个行业,不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分歧大于共识,也没有真正的专家。现在所谓的“专家”,只是比普通购房者多懂几个术语,然后编一套自洽的逻辑,用话术引导和吸引读者。对于这些“专家”,我们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我非但没有确切的答案,我还非常迷茫,不知道行业的未来在哪里,自己的职业发展怎么走。前两天贝壳在美国上市,市值400多亿美金,折合人民币将近3000亿,可万科也才3000多亿。一个乙方的市值都快超过甲方了,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应该怎么看?我也不知道。前面黄凡老师说投资中的长期主义,我听很多房地产的大佬也都这么说,长期主义,精进专业。这么说当然没错,问题是,说这话的人都财务自由了呀!我们这些掏空几代人口袋、还着贷款的人,怎么能坚持长期?你1000万的本金,每年4%~5%的年化,也有40~50万。可我们这些本金十万块的人呢?4%的年化,一年4000块,也就够交一个夏天的电费!所以,让财务没自由的人怎么长期、专业呢?
我的迷茫还体现在,现在城市化发展这么猛烈,我也不知道哪里值得投资买房子,之前说三四线风险极大,但今年很多三四线城市楼市非常火爆。我也不知道该买哪栋房子,因为我不知道哪栋房子不漏水。之前我们说中国造不出圆珠笔芯,我还觉得天方夜谭,但现在,开发商连一栋不漏水的房子都很难造出来。
再次,我前两天在易居房地产高级研修班的课堂上还听到了让我很难过的信息,有一位大佬说,在资本市场房地产的PE也就4-6,跟低端制造业没啥区别。
我15年前入行的时候,房地产也是光鲜亮丽的行业,但现在基本跟做家电、做酱油的没啥区别,行业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很多企业正面临大洗牌。我自己也不知道哪天就要失业。刚才冀田老师提到的科创版,提到它的泡沫。我也承认,但在大家都在找新赛道的当下,拥抱泡沫还有点希望,没有泡沫我们一无所有。
最后,我没有明确、系统的观点,但我对楼市有不乐观的情绪。我们现在正处于老龄化、少子化的当下,再过二三十年,当我们80后的父母不在了,会给我们留下多少房子?曾经有个观点说,未来城市的普通高层都是贫民窟。我觉得说法有点夸张极端,但肯定会有大量房子会成为不良资产。大家且行且珍惜。
为了能和你,没有失落与江湖的心酸。。。
我的微信
我的备用号